来凤寺

2007年6月27日   编辑:admin
共有 3932 位读者读过此文
    古名龙凤神祠,始建于南诏时期,祀南诏王蒙世隆。明代增建殿宇,易名来凤寺,成为佛教寺院。清代,宝货行建祖师殿,屠宰行建桓侯庙,寺院规模扩大。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五年重修,为腾冲著名寺院。
 崇祯年间,屠宰行于来凤寺大殿东南侧建“桓侯庙”,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奉为宗师。清道光元年(1821年),宝货行于桓侯庙东侧建祖师殿,奉春秋时献玉璞于楚厉王、武王而遭胼足的楚国人卞和为宗师,尊为白玉真人,对其顶礼膜拜,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至十三举行庆诞活动。
 清咸丰年间来凤寺各殿宇毁于战火,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修,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腾冲宝货行重建白玉祖师殿。1944年腾冲返攻战役中,寺院遭到炸损,战后有所修缮。文革中受到破坏,1982年腾冲政府投资在来凤寺建“来凤公园”,除维修各殿宇外,新辟回廊、水池、天梯、并建腾冲明代古城微缩景观建筑。1989年11月恢复寺院并为腾冲佛教所在地。
 来凤寺座南向北,建筑由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玉佛殿、观音阁及张桓侯庙、白玉祖师殿等组成。占地面积10646平方米。
 山麓有林荫道通往寺院,道路迂回曲折,穿行于浓密的树林之中,寺院月台下砌筑有970级石阶,称为天梯。沿石阶拾级而上,登上一月台,为进寺院的过渡空间,由月台前行,又登上寺山门前高大月台,月台石栏回护,一对大石狮雄居月台之上。
 山门与金刚殿为一体,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面阔三间长12.5米,进深8.25米。山门檐下悬“来凤古刹”木匾,两侧塑哼哈二将。金刚殿两侧神台上分别塑四大天王,中间北面塑弥勒佛像,南面塑护法神韦托像。
金刚殿南为大雄宝殿,两殿之间为院心,院内花木扶疏,古梅、古紫薇生机盎然。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面阔5间长17米,进深14.5米,殿四周设廊,梁檐柱枋施彩绘,殿内佛坛上塑三世佛。殿西侧厢房5间长22.5米,进深5.7米,为客堂及僧舍。
大雄宝殿后为玉佛殿,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面阔三间长12.5米,进深7.5米。
天梯、月台、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玉佛殿均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构成该寺院的中心建筑。
 中轴线西侧前为观音阁,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开间长10.7米,进深10.25米。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后为土主庙,今已不存,其址于1982年建明代腾冲城微缩城楼景。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抬梁建筑,面阔一间长6.25米,进深6.25米,四周为城墙围护。
 观音阁南侧为水池,小城楼南侧为回廊,长42.5米,宽3.7米,为1982年所建。
中轴线东侧前为一幢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二层楼房,面阔7间长30米,进深10.75米,为寺院附属建筑,建于1982年,后为张桓侯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光绪七年屠行人等复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三层开间,面阔11.14米,进深7.13米,格子门4扇。公元2002年维修。中间设水池、假山、小厅,为1982年所建。
 张桓侯庙东侧为祖师殿,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3开间长15米,进深9.25米,神台上塑白玉真人卞和像。殿建于高台基之上,殿前有廊,石栏围护。殿右侧为厢楼,面阔7间长33.75米。祖师殿前为戏台,座北向南,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面阔3间长10.75米,进深6.75米,戏楼后有长7.5米,宽19.25米的月台,月台上有石栏围护。祖师殿与戏楼之间为院心。
 来凤寺各殿宇及附属建筑保存现状完好。寺院围墙内为核心保护范围,围墙外3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2003年腾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来凤山抗日作战遗址:
 位于县城南来凤山顶,方圆一平方公里多。日军樱阵地、梅阵地、松阵地、成合阵地的交通壕、坑道、机枪阵地、散兵坑及炮兵掩避部等遗迹尚存。
 1944年7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三面包围腾冲城。来凤山是接近腾冲城唯一制高点。易守难攻,日军占据腾城之后,将来凤山构筑成坚固据点。7月17日至29日,远征军一一六师、三六师、预备第二师等部队,在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战斗机、轰炸机协同下,对来凤山发起攻击,经半月激战,全歼来凤山日军守敌,完成了对腾冲城内日军四面包围的态势。来凤山抗日作战遗址于1988年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 © 2020

www.tctrip.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