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腾冲花灯。明初,朝廷对云南多次用兵,中原及江南一带兵卒戍边,屯垦落籍,将各地民歌舞蹈或小型剧目引入腾冲,经汇集融合,发展演变,逐步形成地方民间文艺——腾冲花灯。
二、腾冲皮影戏。皮影戏,俗名“灯影子” ,又名“皮人戏”。皮影戏系外来文化,据考证,为清咸丰年间传入腾冲。县城西北部皮影戏,称为西腔,城郊东南部皮影称东腔。相传数代,今有固东镇刘家寨皮戏专业戏班较为著名。
三、腾冲杨琴。一种特有的民间文艺形式,系外来艺术,清光绪年间由派驻腾冲(时称腾越)的总兵属下随军戏班传入。
四、腾冲洞经。据说始于明代,明正统13年(1447年)腾冲石城竣工,地方官绅为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浩大工程建成,举行典礼,悼念为筑城捐躯的民工,走出去请进来的参加盛会演奏的超度经。现有腾越洞经乐团和和顺桂香会。
五、腾冲山歌。流传于腾冲广大山区农村,四季农闲农忙均可自由传唱。过去的栽插时节,尤其是开秧门能掀高潮,称“秧门山歌” ,优美动听,调子多变,依地域与声腔迥异可分为“三腔”:“龙江腔”、“中和腔”和“西练腔” 。
六、龙灯、狮灯。如今保留下来的有北海乡的小背龙,偕庆幸福、吉祥、康乐。太平的狮子灯为民间所喜闻乐道。高跷和台阁艺术形式以木架、彩布饰成,表演历史故事,以腾越镇、和顺、洞山最为有名。
七、佤族清戏。流传至今,有腾冲荷花乡的佤族聚居村寨——甘蔗寨、汪李寨等地,尤以甘蔗寨为盛。佤族清戏演唱内容为汉族故事,汉族服扮妆。1984年,折子戏《安安送米》参加保山地区民族文化汇演成功,被誉为“珍贵的民族剧种” 。
八、傣族歌舞。属于傣文化,以傣族民歌和叙事长诗及情歌为主,傣族舞蹈流传于荷花乡羡多村一带的“嘎光”及五合乡的“麒麟舞”。祈求人寿年丰,村寨平安。属自娱性集体舞蹈和祭祀性古老舞蹈。
九、傈傈歌舞。傈傈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有“跳嘎”和“三弦舞”两种,具舞蹈队列,有“嘎头”(领队)领舞、领唱的集体园圆舞或沐浴盛装的村寨,男女老少踏节起舞。这是一种喜庆、丧葬、起房盖屋,融歌舞为一种的文艺形式,其动作矫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沉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十、刀杆节。是僳僳族一年一度盛大的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明正统年间兵部尚书王骥平乱安边之功绩,在农历二月初八或三月初八举行“上刀杆,下火海”也要拯救王尚书。
十一、蹬窝罗。即跳欢乐之意,为阿昌族传统舞蹈。民间传说,天神遮米麻、遮帕玛创造了人类后,为使人类生存下来,多次战胜恶魔,并将生产生活方式传给了百姓,尔后返回天廷。因为人们无法随之,只好仰面向天,举手顿足,祈求天神不断降福人间,并将天神传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反复吟唱,久而久之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