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冲的油纸伞产于老五区新民乡(今固东甸苴),至解放时已有二十多年的作坊历史,面对荥阳村专门做“纸撑”或是“撑子”的郑家朝老汉来讲,他们家龅摹爸匠抛印贝幼姹菜闫鸬剿庖淮艘丫堑?代。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至解放后一段时期,油纸伞曾成为甸苴荥阳村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多在早晚或闲时生产。产品分大、二、小号三种。竹子原料由云华、古永等地供应,木料由本地取材,绿衣子(伞衣)用界头买来的构皮纸蒙上,印上彩花,刷上坝子油(或桐油),这样纸撑很好看、很光亮、很牢固。“纸撑子”虽然用竹子做伞骨、伞把,但是只要不戳着尖锐物、不通,刷上油虫子不敢吃,应该很耐用,

在这风景优美有150多户人家的荥阳村自然村,通过了解知道,现在还有4户人家在做纸撑子,这个村大约有300余人在外打工或从事火山石加工、做石匠、木匠和跑运输,但也有至今还使用本村的大油纸伞做小菜生意和买豆腐的人家进行买卖。进到郑老汉家看他的纸撑作坊时,正赶上他在院子里凉晒油纸伞,70多岁的郑老汉坐在小凳子上破竹片伞骨,将绳子系在腰间,用钻子钻眼眼,坐上旋床踩槽“车”(钻、刨光)撑子(伞)头,用打钻钻伞头孔眼,历经三、四十道做伞工序,伞边用围线勾勒,称伞边围线,类似碗口的伞绳,却称碗口围线。随着油纸伞逐步成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前来郑老汉家订购油纸伞的有昆明、大理、德宏等地旅游部门,当然还有游客自己购买做为纪念品的。
油纸伞作为一种时代手工艺品的象征,走过了风雨百年,解放后的一组数据可供人们参考。1950年至1951年从业57户,年产雨伞4万把。1952年60户90人,年产量达3万把,其中大伞占10%,1953年走国营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