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文化博物馆:唤醒沉睡的辉煌
发表日期:2007年6月28日
【编辑录入:admin】 |
|
腾冲县唯一发现的马帮令 2004年12月3日,在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持的云南马帮文化专家研讨会暨和顺马帮文化博物馆咨询会上,当与会者沿着长方形的条桌,走过那一件件马帮遗物时,一段已随岁月悄然消逝的辉煌历史慢慢展开……
马帮:历史的见证者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其著作《马帮旅行》中对马帮生活有过精彩的描述:“十天以来,我就是沿着这条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踏着无数马蹄印,无数草鞋印,不停地走着,爬着,滑着,时而也骑着……在根本没铺过路面的地方,路上有许多坑坑洼洼,这是因为骡子往往总是踏着同一个地方而造成的,有的窟窿有一英尺深,这种路云南人叫做“梯子路”,意思是说,走这样的路,就仿佛“爬楼梯”一般。
交通的开辟和发展,最大动因是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云南所有的交通干线最初都是民间商贸往来的商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云南的滇马等销往内地,中原的丝绸、临邛的铁器、蜀的竹杖贩运云南,远销缅印和越南。还通过丝绸、琉璃、黄金、宝石等的贸易,形成了闻名中外的“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共同担负着对外交往的神圣使命。但由于云南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所有运输几乎全靠人畜之力,加之云南盛产良马,因此马帮运输就成了最方便、最经济的形式。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商贸活动零散且量小,所以马帮运输长期处于零散经营、小批散运的规模,马帮的数量和规模受到制约而发展缓慢。
近代,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之前,所有贸易物资全靠马帮运输。于是,云南各地各民族商人纷纷出资组建马帮,从事对外贸易。到清末民初,云南各地的少数民族都有从事马帮运输的,先后形成了凤仪帮、蒙化帮、云龙帮、鹤庆帮等20余个规模较大的马帮。
这些大型马帮的驮马多至数百匹或上千匹,而且几乎都从事对外贸易运输或各种商业运输,马帮运输形成了云南运输的三大干线———迤东线、迤西线和迤南线。
保山马帮的功勋
除了对经济繁荣及对外交流的特殊贡献外,甚至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帮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1941年,日本进攻缅甸,三个月后进占仰光。此时,在缅甸侨商迅速将其资财撤离缅甸。当时从缅甸八莫、密之那两地运至腾冲的商品,每天在千驮以上。
1942年5月,腾冲沦陷前后,一些富有民族气节的工商界和其他人士,为避免存放在腾冲的近十万驮物资为敌所用,在界头成立“腾冲县物资调度委员会”。任务是组织骡马运输大队,全力抢运敌占区物资运往内地,从内地组织军民所需的药品和食盐来腾冲。在抢运过程中,先后组建了七个骡马大队,每个大队分别有骡马五、六十匹,百多匹至二百多匹不等。这些抢运队冒着生命危险,到距敌仅一、二公里的大宽邑、马场、罗绮坪、董官村、洞山、绮罗、和顺一带抢运。白天捆驮子,夜晚运走。除抢运出棉纱、黄丝、棉布等物资外,还从漕涧、乔后运回食盐,解决了“一两盐换一斗米”的人民急需。
解放战争时期及解放军进藏时期,马帮也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1950年8月,保山地区接受了云南省委运粮40万公斤进藏的任务。全区参加运粮的骡马共4692匹,马工1564人,组成9个大队和1个补给中队。运粮的路线是:从保山出发,经老营、瓦窑、至功果桥、沿澜沧江西岸北上,经漕涧、旧州、永井、枣阳至打扎局,从铁链吊桥过江,再沿澜沧江东岸北上,经兰坪县的营盘街、喇鸡井、四十里营、大土寨、东衣坪、维登至维西县城,再经戛戛塘、白济汛、岩瓦、康普、叶枝、巴敌、裸打、大石头、换扶坪到德钦县的羊咱,再从羊咱用溜索西渡澜沧江西北行,经牛厂,翻过高耸于澜沧江和怒江之间的梅里雪山支系回望雪山(当地人称它为“死亡”雪山)到达怒江东岸的阿塞,再沿怒江北上,最后抵达西藏门工。途中将经过31个马站,单程1672华里。
这条路线,大部分行程沿澜沧江北上,江东是云岭山脉,江西是怒山山系,一边是汹涌澎湃的江水,一边是悬崖峭壁,崇山峻岭,除保山玉营盘街的六百华里有一米宽的马路外,其余都是羊肠小道。有的地方骡马行走都有困难,只得人扛驮子,驮马空行。尤其是溜索渡江和翻越回望雪山更为惊险,过溜索一人或二人一溜,一马一溜,一驮一溜,每个大队需要2至3天才能过完。翻过雪山下去,是一段陡险的雪坡,有24道蚯蚓式的弯道,需要在坚滑的雪坡上砍出一台台雪蹬,空马下去还得一人牵马头,一人拉马尾,驮子只好翻过来,人拉着一驮驮滑下去。
这次运粮,历时115天,实际交到西藏门工的大米是364250市斤。大大支援了进藏的部队。
腾冲:马帮驮来的古镇
在云南曾有过的众多马帮中,又以腾冲马帮最具特色。
腾冲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紧邻东南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是著名的侨乡和最早的国际通商口岸之一,又是历代的军事重镇。
早在明末清初,腾冲就已有一批华侨在缅甸经商,开采玉石,从事进出口贸易。腾冲的交通旧时通往保山的驿道有三条:往东经上营,越过高黎贡山分水岭,过坝湾、蒲缥至保山,是腾冲、梁河、盈江、陇川各地到保山的官道;往东北,经曲石江苴、林家铺子,登高黎贡山,过南斋公房,渡怒江双虹桥至保山;往东北,经界头、桥头、越高黎贡山北斋公房,于栗柴坝渡怒江至保山。在这几条古驿道上,马帮踏出的马蹄窝印还随处可见,可以想见当时马帮往来之多,年代之长了。
1912年—1939年,是腾冲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很多商业大户,如华盛荣、茂恒、洪盛祥、万通、永茂和等商号,在国内外都设有若干分支机构。腾冲至保山、至八莫、至密之那、至南坎的运输线上,商旅往来不停,货物运输频繁,常有上万头马帮往返运输进出口物资,有时还要动用驮牛,各种传统工艺行业、土杂、百货店铺充市塞道,一派兴旺繁荣景象。于是腾冲马帮迅速壮大,先后形成了小西、勐连、清水、洞山、龙江、荷花、下北、固东、城关、罗新寨、上云、中和、平山、九保等十四路马帮。
一时间,腾冲成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商埠,因而有“小上海”、“琥珀牌坊玉石桥”的美誉。 在漫漫的古道上,行进的不仅是商旅文化,还有中国的中原文化、外来的宗教文化、异域文化也在此交流汇合,还有侨乡文化、如绮罗、和顺的民居建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形成了腾冲独具特色的“腾越文化”。而这些文化现象在侨乡和顺更体现无遗。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腾冲人才能“开风气之先”,接受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注意培养人才、兴办学校等等。辛亥腾越起义的成功,推动了云南辛亥革命的进程,就是一个例证。
所以说腾冲的繁荣与辉煌是靠马帮驮出来的,一点也不过分。
|
|
|
|
上一篇:和顺民居 |
下一篇:和顺生态旅游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
|